前言: 我認識了兩位有趣的朋友。一位是我的教友弟兄,另一位是我的學生朋友。兩人年紀相差甚遠,一個似父,而另一個似其子。本來兩人來自不同背景,不同教育程度。可以說是風馬牛不相及。偏偏他們都是寫詩的,用中文寫,可以稱為香港詩人。
正文:
先談第一位詩人朋友。
蕭才子自認只是詩人,不是才子。我卻有另一番看法。何謂才子? 可能一般的看法是: 一個通曉諸子百家,從古至今,文采非凡,學識淵博的風流雅仕。所以蕭才子自謙,並道愧為才子,自嘲頂多是個只懂無病呻吟的詩人。可是,凡看我文章者,皆看出我不喜俗套,就算引經據典,有理無理,都必加上自己意思,創新是也,管他通與不通。所以,我看蕭才子,是將才子二字,折開來解。乎 “才” 者,不是財,而是才氣的才,才幹的才。放在學問上看來,則是具有才學的才。老實說,蕭才子唱歌就嘛嘛,但寫詩,尤其是新詩,我看不差吧。而且頗具詩人應該擁有的文采和氣質。
論文采,蕭才子的詞彙,遣詞造句,修辭功力,從他登在其網誌上的詩來看,頗具風韻,妙趣非凡。論氣質,如套用國學大師王國維的境界說,凡詩人,造學問者,必經歷三大境界。我看蕭才子的詩人境界,功力修為,亦算臻至第一層境界,第二層就快來了。
王國維大師有云: 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景: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
我看蕭才子之詩,已具靜安先生所說之第一境界。我認為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所指的第一境界,是指詩人對外界事物的觀察已達到不是常人所能看見,所能了解的層次。由於詩人憑自已獨有的,敏銳的觀察力,藉外界事物之牽引,從外而到內,產生一新體驗,新情感。並其以技巧熟練的詩句道出常人之不能觀察到的真,的善,的美,以及常人不能用其言詞所能表達到的情,和感受。即是我們所常說的: 此詩真能搔著吾之癢處。不過,也是由於詩人之獨有的敏銳情感,能觀人之不能觀,閱人之不能閱,所以每每未能受大眾所能了解,知音者少,不知何時能得一知音,為人接受, 此乃西風過後之凋碧樹。既然無敵是最寂寞,惟有獨上西樓,一個人望盡那遙遙漫長的天涯路。蕭才子,望望條藝術之路,慢慢走過天涯吧。凡修鍊藝術境界者,自當如此。吾當作曲人已久,早已嘗透箇中之甘苦。 (註 : 這裡對王國維先生有關境界說之闡釋,實乃吾之個人體會,未必與主流解釋相同)
才子即有文采,乃配被稱為 “才”了。但 “子” 又作何解? 簡單是也。凡古時有學問的人,或當老師的,我們都可專稱為子。孔子,莊子,老子是也。
蕭才子,你既有文 “才”,又乎合一般人的所謂風流雅仕,文采非凡之人的定義,又加上有一常人所無的獨有觀察力,此乃詩人應具之氣質。當然你也曾當老師,所以我們不叫你作蕭才子,又作何稱呼?
當然,讀者還沒有讀過蕭才子的詩和賞析過其詩,可以參閱本人較早前回應蕭才子三首詩的第一首的文章 : 一篇回應,一個新詮釋。右邊舊文章一欄就可找到這篇文章。然後了解一下蕭才子對後現代生活那種 “快” 的觀察與體會,再看看那些攪笑版留言,想想如是否我所說的一樣,蕭才子之詩,其藝術修養已達到靜安先生所說的第一層境界。
待續………. To Be Continued…..
David Leung (theorydavid)
2011-01-14 (published)
前言: 老友 S.Leung 要結婚了,很是高興。早前寫了一篇文章 (2010-12-26 posted),談及對愛情的一些看法。老友看後,也回應了一些感受。現也以古詩一首,再答謝老友邀請我前往婚禮,分享他們的喜樂。
緣深
百載同船千共襟
幾番修道始緣深
顰盈耳語枕詩畔
還予消遙萬世生
蓋情愛之真諦,乃一 “還” 字而矣。
夫妻雙方常以對方所需為虧欠,並予償還,則婚姻長久矣。此處 “修道”,是指研讀聖經中的真理之道,並以這 “道” 為生活方式。”百載同船”,則指朋友有悻一同共渡永生的旅程,乃百年難遇。但能遇上配偶一同走完這永生旅程,則千世難逢,此乃 “千共襟” 之意。不須多說,
顰盈耳語枕詩畔,是描寫你們的甜蜜的愛情生活。而 “萬世生” 則指向樂園永生的幸福了。
大偉上
2011-01-05 (published)
前言: 只是隨筆一篇
今天陶傑在蘋果日報的專欄談到中國民初時代是中國數千年來一個最風華絕代的年代。在各項藝術和學術嶺域裡,諸如文學,哲學,繪晝。電影等都有其惹人迷巒的地方。我這兩年埋首於看香港 modern artmusic 的發展,起點也是從二十世紀中國的音樂現代化開始 (Chinese music modernisation)。當我知道的越多,也越深深被這個彷如風韻尤存的中年少婦的年代的醇醉所吸引。
諸君如有興趣,可先看看這篇文章。至如我的理由,可請看稍後我發表的文章。
蘋果日報 :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_sub/catkeycol.php?showcol=3530511&sec_id=12187389
David Leung
2011-01-03 (published)
前言:
我的母親在五年多前去世。想不到外母也於日前過身。看來到了我這個年紀,身邊的至親也少不免會相繼離去。為人子女,不知怎的,通常對母親的感情,總比對父親的深多一點。最近,每每看到妻子有點失落的樣子,自己也不禁想起我已過世的母親。
這篇短文,題材雖是有些陳舊,或許就是我們為人子女的心底聲音。
美在哪裏?
多少年來,我追求美像哲學家追求真理,修道者追求永恆一樣。
年輕的時候,我唱山歌,去拜訪每一個原野,問色彩繽紛的野花和小草: “美在哪裏?” 它們低頭,含羞不語。於是,我只好奔向海洋。
海,屬於智慧的兒女。她張開寬闊的胸膛來歡迎接我,並且賜給我初戀般的甘美。但從她眼波裏,我只找到神秘和深沉。因此,我向她伸出了告別的手。
一首首悅耳悠揚的樂韻,在耳邊響起,我年青的身心也漸漸陶醉了,微笑從嘴角滲出來。 蒙納麗莎的低迴淺笑和維納斯的光潔圓潤,也同時誘惑我流連忘返。這時,我彷彿聽見美的呼喚。
可是,我很快又失望了。雖然她們是很美,但我並不喜歡。
馱滿身疲倦,回到自己的家。母親正用雙手為我燙洗舊衣,我忽然看見了一個柔善的目光,裏面有閃爍她兒子的影子。
母親的微笑發出萬道光芒,包圍原野,包圍海洋,也包圍我; 比悠揚的樂曲還要悅耳,比蒙納麗莎的微笑更燦爛,比維納斯的身軀更晶瑩純潔。世間一切的生命,都憑藉這道光芒而活。
我尋到美了。在母親的雙手裏,目光裏,笑容裏,我才尋獲到真善美。
David Leung
1981 (published)
2010 (revised/published)
(註: 不知怎的,我很喜歡這個主題,所以不單為此寫了這篇小品文,也同時用這個意念譜寫了一首民歌和其中的歌詞,歌名也叫美在哪裏。)
前言:
我年青時很渴望做作家。可是,父母反對得很勵害。所以就放棄了,轉學機械工程,但換來的是一事無成。
雖說是出身理科,我的文學水平,或許比不上老友蕭才子,卻不覺得比別人差很多。在我自學的中國文學裏,尤其喜歡古典韻文和現代散文。所以,我年青時就在雜誌裏發表了不少散文和古典詩詞,也在年前拿過一個寫作音樂評論文章的比賽亞軍。
我的好朋友 B Tam,常說自己是理科人,對事對物,都以實用的角度去看。可是,我卻常見她情緒起伏多變,多愁善感,動不動就眼濕濕,似足一個詩人。真奇怪,我想難道那些 engine 可以抹去她的眼淚? 不用多說,又是一個在人生路途裏,上錯了車的人。真是同是天涯淪落人。(可是她是否應的)
閒話休題,現以這篇文章,獻給所有準備結婚的朋友,聊表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