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老朋友蕭才子和B.Tam今天閒談,齊齊說布拉姆斯第一交曲第四樂章的第二主題好像是抄襲貝多芬第九交曲的第四樂章第二主題歡樂頌 (Ode To Joy)。我覺得此問題非常有趣。不過,首先聲明,我思巧這些問題時,是比較喜歡以學術的角度去看。我常常鼓勵學生多以不同角度去推敲問題的可能答案 (suggestive answer),但並不是只用所謂的 common sense (普通常識) 去思巧。因為由 common sense 所得的結論是比較表面,也缺乏新意,人人都想得到。
抄襲和 copyright 版權的概念是息息相關的。音樂版權這個二十世紀的概念 (不是專利權),並不是十九世紀布拉姆斯時代的產品。本人認為音樂版權其實是資本主義 (capitalism) 加個人主義 (individualism) 帶動下的一種消費形式 (consumption pattern)。人要購得運用這首音樂 (即商品,commodity) 的權利 (user right),就得付版權費予原作者。就像人祇要付了款,就可以用任何形式,去運用這個商品一樣,包刮再發行出版。如果沒有付版稅,你用了那產品,就是侵佔版權。你以自己的名或品牌拿來再發行出版,就是抄襲。在共產主義以大鑊飯形式生產的商品,就不存在類此的消費文化,或許這就說明為何現今中國仍是世上最沒有版權的地方。老翻成行成市。
你或許會納罕老布所處身的浪漫風格時代,個人主義 (Individualism) 正影響著每一個藝術家,尤以作曲家為甚。究竟為何他的第一交曲第四樂章的第二主題這麼令人想起貝九呢? 其實老布不是抄襲老貝,在第一交曲首演時,他就向外公佈這首樂曲是繼承貝多芬的交曲的創作,是德國交樂曲傳統 (symphonic tradition) 的伸延,這才是未來德國音樂應走的方向 ,即 The future of German music。學者 Walter Frisch 的一本著名作品 German Modernism,就深入討論當時德國音樂在十九世紀末的困境。當時最大的爭論,就是德國音樂應以跟隨Wagner 華格納學派為首的高度變音主義 (High Chromaticism) ,抑或是布拉姆斯學派所提倡的浪漫古典主義 (Romantic Classicism)路線去走。要補充一點,老布擁維的 Classicism,返回傳統等主張,不是指回到海頓或莫差特的交樂路線,而是指從貝多芬第九交曲作起點。
老布寫的第一交曲用了二十年時間,這是眾所週知的事實。為了表明自己不是抄襲,只是發揚光大前人大師的傳統,即所謂的承先啟後,他就在交曲最後的一個樂章,亦即老貝寫第九交曲,第二主題歡樂頌的同樣位置,用了一個技巧,叫作音樂風格引典 (stylistic allusion),引用了貝多芬這個主題的寫作風格而寫他的主題。老布之所以這樣做,也同時表明了他對貝多芬的敬意。就如著名德國學者 Carl Dalhlaus 所說,”Beethoven is a circumpolar figure.” 因此,老貝之後的差不多所有作曲家,不論是想繼承他的,還是想超越他的,都深深受著他的影響,寫作的音樂總是環繞著貝多芬而寫的。
音樂引典,Stylistic Allusion,是一種類似文學,詩詞常用的引用典故的技巧。在音樂上,Stylistic Allusion,是 Musical Borrowing (音樂借題) 技巧的一種。跟據音樂學者 Peter Burkholder 對 Stylistic Allusion 所作的定義,就是: 借用前人某個音樂作品的寫作風格而寫自己的作品。聽眾在聆聽時,可隱約聽到前人的音樂風格輪廓,從以聯想到這是前人作曲家的某首音樂,但仔細分析,卻不是同樣的曲調。通常音樂風格引典,只會出現在整首樂曲裡的一小部份,而不是全部。這樣,作曲家既可以保有自己原創性的樂思風格,也可有一些令聽眾可確認得到的借題音樂片段。如果作曲家是高手,這些借題片段可以是非常有義意的,豐富了整首樂曲,增加了作品的韻味。值得一題,有些人誤解,只要自己作品裡含有別人作品超過十六個音符,就等同抄襲,就是佔了別人的版權。但負責版權的 CASH 的發言人稱絕無此事。要研究這個作品是否抄襲,是需要專家鑑定,沒有不變的律則,要視乎個別情況而定。再者。老布發表的第一交曲時,自己也承認是跟隨貝九,這就等同我們現今在寫作文章時運用 citation 了。
從音樂的角度看,布拉姆斯實在是花了不少心思創作的。不是順手抄來的。我們可以看看這兩個主題有何相似和分別的地方。
貝多芬第九交曲歡樂頌的主題
布拉斯第一交曲第四樂章的第二主題
從以上淺談,我們不難發現,音樂借題 Musical Borrowing,在西方音樂發展裡,是佔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提倡音樂作品應有原創性的大前題底下,音樂借題在音樂作品裡的運用,就更顯得有研究價值了。
以下是舒曼 Robert Schumann 的一首藝術歌曲,奉獻 的Coda 結尾部份。請留意何處有音樂借題的出現。為何Schumann會引用 Schubert Ave Maria 的旋律片段呢? 當然這不是風格引典,而是旋律的直接引典 (Melodic Quotation)。
借用Burkholder的一句說話 : “The western music history is the history of borrowing.”
再有機會,我會再以另一篇文章去討論 Musical Borrowing 在西方音樂歷史中所扮演的角色。
David Leung
2010-12-30 (published)